全球視野:母親節映照文化多元性與普世母愛

(香港——資深記者 撰稿)

母親節作為全球最普及的節日之一,其在不同地域的慶祝方式,清晰地揭示了錯綜複雜的文化差異與普世的核心情感:對賦予生命及養育子女的女性的致敬。儘管日期、傳統及標誌性花卉因地而異——從古代膜拜大地女神,到美國社會運動催生現代慶典——這一天始終是一面透鏡,折射出各地文化對母性、家庭紐帶和感恩之情的獨特理解,同時也暴露了真摯情感與商業化浪潮之間的永恆張力。

起源:從古老崇拜到商業化的抗議

對母性的敬意可追溯至古文明,例如古希臘對大地女神瑞亞及羅馬對眾神之母庫柏勒的崇拜,旨在頌揚神聖的女性力量。現代母親節的興起,則主要歸功於美國的安娜·賈維斯(Anna Jarvis)。在其母親於1905年過世後,賈維斯堅定地推動設立專門紀念母親的節日。至1914年,在她的努力下,美國總統伍德羅·威爾遜簽署法令,正式確立每年五月第二個星期日為母親節。賈維斯最初在西維吉尼亞州的紀念活動中分發了500朵代表純潔母愛的白色康乃馨,從此將其與該節日緊密聯繫起來。

然而,極具諷刺意味的是,賈維斯本人在其餘生中,卻成為了母親節商業化的最激烈批評者。她對賀卡公司和花店將節日變成牟取暴利的手段深感沮喪,甚至曾因在抗議活動中擾亂社會行為而被捕。儘管她極力反對,母親節的商業化程度卻有增無減,使其成為全球零售業的重要節點。

亞洲多樣性:孝道、皇室與本土習俗

在亞洲,母親節的慶祝方式是傳統孝道價值觀與西方現代影響的獨特融合。

韓國將五月八日定為父母節,同時向雙親致敬,體現了儒家文化中對長輩的普遍尊重。韓國家庭習慣向健在的父母贈送紅色康乃馨,而白色康乃馨則獻給已故親人。

在東南亞,泰國的母親節定於八月十二日,即廣受愛戴的詩麗吉王后誕辰,使其與國家認同及皇室尊崇緊密結合。泰國民衆通常身著粉色服飾,並以象徵純潔的茉莉花獻禮。

而在中國,母親節多遵循西曆五月第二個星期日的日期,但部分文化界人士倡議改以農曆四月初二,即儒家聖人孟子母親的誕辰日來慶祝,藉此強調本土文化中「孝」的深厚根基。

歐洲脈絡:從宗教起源到戰後復甦

歐洲的母親節歷史則更側重於宗教傳統和時代背景。

英國和愛爾蘭的母親節(Mothering Sunday)仍定於大齋期第四個星期日,承襲中世紀人們「回娘家教堂」禮拜的古老習俗。這一天,孩子們會探望家人,並攜帶沿途採摘的鮮花,如今則轉化為送花、賀卡和豐富早餐的世俗慶典。

法國受兩次世界大戰的深刻影響,其母親節最初旨在鼓勵戰後重建人口。政府曾於1920年起向多子女的母親頒發獎章。如今,法國家庭會在五月最後一個星期日(或六月第一個星期日)以精緻的美食和糕點來慶祝,體現注重生活品質的法式優雅。

拉丁美洲與非洲:音樂、朝聖與民族自豪

拉丁美洲的慶祝活動洋溢著熱情與天主教色彩。墨西哥的母親節固定在五月十日,與多數國家選擇星期日的做法不同。一個著名的傳統是家庭會僱用樂隊,在清晨為母親演奏《拉斯·馬尼亞尼塔斯》(Las Mañanitas)小夜曲,將家庭私密慶典與社區歡樂相結合。

在非洲,衣索比亞的安特羅什特節是一個為期三天的慶典,標誌著雨季結束。子女們有明確的勞動分工:兒子負責肉類,女兒負責蔬菜,共同準備豐盛的家庭宴席,展現了重視集體參與和文化傳承的價值觀。

花語:愛意表達的全球通用媒介

儘管全球地緣文化差異顯著,鮮花仍是母親節的核心象徵。康乃馨因賈維斯的推廣,在西方及部分亞洲國家佔據主導地位,其中紅白粉三色被賦予不同的情感含義。然而,地方特色花卉則承載了獨特的文化自豪感:泰國的茉莉花、秘魯的蘭花、南非的帝王花以及澳洲特有的菊花(因其在五月盛放),無一不將慶典與當地的自然景觀和植物遺產緊密連繫。

從商業化的禮物到家庭自製的盛宴,從天主教的彌撒到古老的女神崇拜,母親節的全球演變正展現出一種悖論:它既是全球資本主義的商業奇觀,又滿足了人類社會表達情感的深層需求。在這種情感與商業的拉鋸中,超越地域和文化界限的核心訊息始終清晰:母親的犧牲值得銘記,而愛,需要被以超越日常的方式鄭重表達。

花藝設計